2024年雅加達雙年展正值50周年紀念(成立於1974年),以「穀倉」(Lumbung)為核心理念,聚焦於資源共享和集體力量,強調在公共空間、社區空間、展覽空間及表演空間中,藝術性與詩意的社會實踐。同時,以「雅加達集會」(majelis Jakarta)的概念,推動民主討論與公共參與。從2024年10月1日至11月15日的啟動展於雅加達藝術中心(TIM,Taman Ismail Marzuki)盛大展出。此展覽乃為期三年的雙年展的開端,所有活動將持續至2027年為止。
其中,台灣策展人和藝術家的參展計畫將成為一大亮點,圍繞著獨立策展人羅秀芝擔任總策展人所推動的「策展地誌學三部曲」展開。台灣部分包含三個子計畫,每個計畫深入探討台灣與雅加達之間的複雜歷史及當代連結,並探索城市互動與文化交流的廣泛主題。
子計畫一:〈誰之城〉
2024年恰逢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台南建立熱蘭遮堡(建於1624年)400周年,該計畫由策展人尤瑪·達陸與羅秀芝共同策展,梳理了台南和雅加達之間的歷史連結。雅加達(昔稱巴達維亞)曾為荷蘭東印度公司在亞洲的總部,這段歷史為探討當代生存提供了豐富的背景,並進一步反思穀倉精神(資源共享、互助合作)的多面向發展。透過回顧這些歷史聯繫,此計畫旨在促進台灣與印尼之間的深層理解與未來合作。
此展覽匯集以台灣原住民藝術家為主的作品,展示他們在文化再發現過程中的努力。安力·給怒的〈圖騰變奏曲、我正在改變〉展現圖騰系統如何結合社會秩序與宗教情感,適應變遷而創造新的文化表達。弗耐·瓦旦的影片〈祖先的小米〉記錄了泰雅族追尋祖先足跡、重振古老小米文化的努力,力求代代相傳。瓦歷斯·拉拜的〈隱形計劃:低聲細語的樹生群像系列〉則將原住民影像投射於樹皮之上,創造出自然交流的環境,寓意原住民族面臨的未來挑戰。此外,尤瑪·達陸的〈聽說,但是......〉探索泰雅族、海洋與鮭魚之間的隱喻關係,宣揚獨立敘事,反思自我歷史記憶與文化遺產。Aguce的〈凝想〉和〈入侵者〉則突顯生命的當下價值,描繪孤獨與自我存在的哲學思考。比令·亞布的〈彩虹的故事〉描述泰雅族逝者沿彩虹橋前往天堂的信仰,刺青象徵通行憑證,探討傳統流失與情感的傳承。悠蘭·多又的〈(我)在自己土地上遺失(我)自己〉(與印尼雅加達藝術團體Cut&Rescue合作)深入探討原住民族土地的消失與文化保存,呈現傳統習俗與自然環境的密切關聯。馬躍·比吼的〈為了更好的未來〉強調自我反省在社會進步中的重要性及高位者的責任。邱鴻霖的〈打破〉(與印尼雅加達藝術團體Atelir Ceremai合作)分析台南400年來的歷史,反思殖民對原住民文化及城市空間的影響,強調考古學在建構歷史真實中的重要性。林安琪的〈池中央的土地〉探討泰雅族因水庫建設而被迫撤離的歷史,並透過藝術行動重新連結文化自我與身份認同。豆宜臻的〈「紅毛館」計畫〉探索地方的歷史故事與族群關聯,而〈Lohizaw 越山計畫〉則記錄缺席地名,揭示被忽視的歷史與記憶。阮原閩的〈一身的紅Embanah〉探討身份尋找與文化根源,溯源原住民生命經驗,藉此反思全球化挑戰與機遇,並探索藝術家的自我演變之旅。
子計畫二:〈本草城市:雅加達〉
此計畫最初源自《鏡城地誌學》(《策展地誌學》三部曲第一部)中的《本草城市:北投》(策展人徐文瑞),將其概念延伸至雅加達實施。原計畫圍繞台北北投為中心,探索城市空間、當代社會及環境議題,以及地方知識系統與當代藝術實踐。雅加達版將根據當地情境進行調整,探討雅加達與台北之間的城市反映與互動,旨在促進兩座城市的對話,並強調其獨特而緊密聯繫的城市生存狀況。
計畫中,晁瑞光的《土地是一面鏡子》利用空中攝影呈現污染現實,揭示土地生態與人類行為的影響,探討知識與環境的關聯。馮偉中的《海邊的巴別塔》深刻反思充斥貪婪與消費的現代文明,揭示人類構建理想城市的代價及環境逐漸毀壞的過程。許震唐的《海峽:北緯23° 58’》探討台灣西海岸的經濟發展與環境挑戰,強調漁業、工業和能源轉型之間的重要選擇。陳米靖的《神秘的河流》探索藝術家與數位生態的流動,利用人工智慧及數據生成的影像與詩文,展示宇宙中各種現象的共生與動態互動。彭弘智的《延續周逸昌》致敬「江之翠劇團」創辦人周逸昌,重啟其在印尼的藝術研究,與當地舞者合作,探索表演訓練的傳承與當代舞蹈的融合。
子計畫三:〈移動地誌〉
此計畫基於這些台灣藝術家曾經參與第十五屆卡塞爾文件大展「穀倉」的經驗,旨在深化與雅加達藝術平台gudskul的合作。透過共享資源和集體力量的穀倉精神,建立更加深厚的連結與持續發展的可能性。這種長期的合作不僅能加強藝術連結,也將促進台灣與雅加達之間的文化與創意交流。
在移動地誌部分,陳昱清的《雲》探討雅加達道路設計對行人的忽視,藝術家化作行走的雲,象徵陰影與交流的空間,並藉此與人們互動以反映當地文化的特徵。古伊琳的《「托、切、餵」動作如詩》探討個體與他人之間的倫理關係,反映女性自我價值,結合文學閱讀與現場表演,呈現某種存在的狀態。蔡明岳、林祐聖和陳怡雯的《滑板電影院》是一個流動影片放映計畫,主題為「恢復心靈」,旨在促進內心的重建與集體精神的振興,展現多元面向的集體創作。
台灣策展人和藝術家的參與標識著2024雅加達雙年展中,「策展地誌學」的一個重要過程,它強調歷史意識、情境知識、當代性及跨國藝術實踐的協作潛力。這些計畫反映出探索及培育城市與其居民之間的文化和歷史聯繫的承諾,促進更豐富多樣、更緊密聯繫的全球藝術場景。透過各種策展計畫的不同面向,2024雅加達雙年展企圖成為活力四射的交流與創新探索的平台,打造歷史脈絡、城市跨域及藝術協作的互動場域。這一啟動展覽並非終點,而是2024雅加達雙年展的開端,也是未來各項跨領域合作計畫的啟動。
在未來三年的活動中,台灣的策展人與藝術家期盼透過此次雙年展及其平台,促進各地之間的深入合作。藉由藝術視野的交織與融合,為未來亞洲城市的發展提供多元而積極的視角。此計畫將著重於探討如何透過藝術重新定義地圖中所缺失的歷史,同時在全球社會的脈絡下融合跨地域的文化與藝術觀念。期望能進一步建立一個持續對話、學習與創新的平台,以推動更全面的文化交流與理解。
雅加達雙年展
2024/10/1-11/15
雅加達藝術中心(TIM,Taman Ismail Marzuki)
https://jakartabiennale.id/